你觉得,利用冒充公检法的诈骗手段,最高可以骗到多少钱?
根据公开可查的新闻显示:
2009年,四川眉山一诈骗分子冒充当地警方,诈骗受害人98万余元;
2015年,江苏盐城一冒牌民警,与女工通话200多次,共计诈骗对方129.5万元;
2017年,广州一退休教授遭遇骗子冒充公检法诈骗,不惜卖房证明自己清白,最后被骗走1058万……
细数下来,这些年此类诈骗案金额不断升高,被骗几千万的大有人在。
然而,你一定想不到,前几天曝光的一起香港90岁老人被骗案,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竟敲诈了老太太2.5亿元!
赫然打破了此类诈骗案的最高纪录。
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进骗子的陷阱之中呢?
香港富婆被骗2.5亿
她原本有两次逃脱的机会
一直以来,香港平顶山都是出了名的富人区。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里的富人究竟有多豪,大概就是遇到钱财诈骗都能被骗到刷新纪录的程度。
去年8月,一位居住在平顶山山顶90来岁的退休老太太,在家中接到一通电话。
对方声称,老太太的身份信息疑似遭人盗用,涉及一宗严重的案件,需要检查她的银行账户是否涉及“黑钱”,接着以此为借口要求她把存款转账至指定账户,还承诺检查完成后将会在今年5月归还。
接完电话后,老太太对此事将信将疑,并没有立刻转账。
不料,为了让老太太确信此事,诈骗分子竟然派人冒充“内地公安工作人员”前往其住所,上门后该骗子准确说出她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等。
加上此前从未听闻同类型的电话诈骗,于是老太太便打消了所有疑虑。
为了“自证清白”,老太太开始全跟随对方指示行动,听从吩咐。
先于去年8月12日,她按指示将港币790万存入骗子的银行户口。骗子贪得无厌,又于同月13日至今年1月4日期间,继续讹诈称因调查而需要汇款,老太太又将约港币2.47亿分十次存入骗徒的两个银行户口。
短短5个月时间,骗子总共诈骗老太太2.5亿元,刷新香港历来单一电话骗案的最高损失金额。
本来此类冒充公检法实施诈骗的案件,除了金额之高令人乍舌之外,骗子的手段整体上并不新颖。
只不过复盘完整起案件后,守哥却意外发现,被诈骗2.5亿的她原本有两次逃脱机会。
第一次,是在银行转账期间。
当时,由于转账金额过大,银行职员曾向老太太查询汇款原因和目的。但或许是出于“嫌疑尚未洗清”的恐惧,老太太并没有告诉对方实情,而是以“这些钱是用来购置山顶物业”为由搪塞过去。
银行职员见状,才不再继续过问。
第二次,是家人察觉不对劲时。
5个月内老太太先后转账11次,其中一次骗子更是大胆现身,竟指示私人司机驾车带同自己及老太太到银行办理转账。
当时,家里佣人察觉不对劲,立刻致电其女儿告知可疑情况。
可惜的是,女儿虽然觉得事有蹊跷,但也没有开口关心母亲的所作所为,反而是让亲戚跟踪母亲,观察她到银行后到底在做什么,有什么目的。
这一来一回的耽搁,没有能够阻止“箭在弦上”的频繁转账,导致骗案继续发生。
这场惊人骗局,直到今年3月2日,女儿才和母亲在律师的陪同下向警方报案,最终警方冻结诈骗分子户口900多万港元,将其抓捕归案。
一通电话,长达5个月的冒充公检法诈骗。
在骗子的镰刀下,老太太一家人用2.5亿,为这场惨痛教训买了单。
冒充公检法诈骗
你家孩子可能被盯上了!
守哥没想到的是,如今此类冒充公检法的诈骗手段,不仅瞄准了老人,还盯上了孩子。
不久前,家住江苏扬州12岁的小陈,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好友申请。
申请通过后对方也不废话,一上来便自称是公检法工作人员,称小陈的父母涉嫌诈骗,就要被拘留,他们的微信账号也很快会冻结。
当小陈还在疑惑时,对方立刻下了一剂猛药。他告诉小陈,如果想让爸妈不被抓,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转账的方式证明爸妈的清白,但速度要快。而这笔钱会被转到一个“安全账户”,等事情调查结束,还会返还给小陈的父母。
先震慑再恐吓,这环环相扣的话术和上起案件里老太太的遭遇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面对未成年人对方实施诈骗显然更加游刃有余。无需到线下上门“自证身份”,只需要身穿“警服”利用视频通话的方式恐吓诱导,便一下子让小陈慌了手脚,完全相信对方的说辞。
鱼儿上钩后,对方先是发了一个一元钱的付款二维码让小陈支付,支付成功后,对方又连续发送了四个付款二维码,分别是24000元、4000元、4000元、4999元,小陈均扫码支付。过了一会,对方又让小陈再次扫码支付37000元,并称再等几分钟,父母的嫌疑就会解除。
就这样,小陈用妈妈的手机向对方陆续转账7万余元。
当她忐忑地等待“调查结果”时,却发现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此时,小陈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可是因为过于害怕,她并未和父母提起此事。
直到晚上,妈妈在使用手机时,才发现了多笔转账记录,察觉到异常后立刻报警。
记得一位一线反诈工作者,曾经无奈的说:“没有被骗过的人,都认为自己不会被骗。”
然而,与大众淡漠的防骗意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与时俱进的骗术,和骗子对目标人群筛选后的精准出击。
孩子的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判断力不够强;
老人往往独居养老,消息闭塞,身边也少有遇事可以立刻商量的亲人。
在我们以为,只要不听不信,诈骗这种事就离自己十分遥远时。
殊不知骗子的镰刀,早已盯上了我们身边的家人。
反诈宣传不简单
转发提醒身边人
冒充公检法诈骗并不罕见,诈骗分子的套路也大多相同。
他们通常会扮演警官、检察官等,以公检法威信力击破人们的心理防线为入口,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利用伪造的通缉令、拘捕令增加威慑度,从而使人往往因为恐惧而上当受骗。
需要注意的是,再多的反诈套路总结,细节上也远不及骗子在话术及行骗流程上的把握。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位热心市民向中山反诈中心提供的诈骗录音,真实体验一把诈骗分子所用的套路。
第一步:取得受害者信任
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住址、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从而获取受害者初步信任;
(图片来源:中山市反诈中心)
第二步:冒充公检法震慑
骗子会通过严肃谨慎的语气,以身份信息被他人利用,涉嫌犯罪为由,震慑并恐吓受害人,使受害人因为恐惧进入骗子的陷阱;
(图片来源:中山市反诈中心)
第三步:伪造官方文件进行恐吓
骗子通过出示伪造的通缉令、拘捕令,增加骗局“真实性”,让受害者彻底相信自己卷入一个涉嫌犯罪案件,会因此坐牢,甚至连累家人;
(图片来源:中山市反诈中心)
第四步:以安全调查为名的资金转账
骗子声称要资金调查,诱骗受害人入局。利用受害人想尽快自证清白,便着急转账的心理,引导对方转账到“国家安全账号”,还告诫受害人要绝对保密。
(图片来源:中山市反诈中心)
当然,以上只是最常见的一种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的套路。
在反诈这件事上,虽然我们在不断的宣传,但骗子的手段也在不断改进!
就像若不是那起涉案金额高达2.5亿的富婆被骗案,谁又能想到,诈骗分子已经从单纯的电话诈骗,大胆到了线下上门来实施犯罪呢?再配合他们多年来不断打磨的诈骗话术,一旦遇上,则更加让人难以防范。
所以,日常关注守哥学习反诈知识的同时,更要记得把文章也分享给身边的人。不管是父母,还是伴侣和孩子,都别忘了和他们科普什么是冒充公检法诈骗。当然,还有十赌十输的网赌、越借越坑的套路贷、披着爱情羊皮的杀猪盘……
对反诈知识了解的越多,越能保护我们和身边人的财产安全。
守哥提醒大家,任何公检法机关都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遇到此类骗局,一定牢记“三不一核”:
不明电话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账户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最后,还有一个好消息与你们分享。
由公安部推行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已经正式上线。
这是一款具有诈骗预警、快速举报、身份验证、报案助手、风险自查功能的软件。内含丰富的防诈知识,通过学习可有效避免各种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以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还等什么?
赶紧通过手机应用市场
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让骗子都喝西北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