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曝咸阳男子家暴妻子,家暴者心理是怎样的?

5月19日,网友晒视频爆料,陕西咸阳一男子家暴妻子,引发网友的关注。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一男子在家中沙发旁持续攻击女子头部,并用扼颈、抱摔等方式实施暴力。而在他的旁边,一名幼童声嘶力竭地哭喊,女子在挨打时对孩子说“宝宝不要怕”。

其实随着网友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家暴这个情况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小聊遇到过很多因为家暴而产生过心理问题的TA,是的,被家暴的TA有男有女。

今天小聊就跟大伙聊一聊关于家暴和被家暴双方的心理吧。

家暴者的心理特点是怎样的?

关于这个施暴者心理这方面,昨天看到一位今日头条友友@苍雪洗剑的一个微头条也是我今天要讨论这个话题的灵感哈。友友提到了家暴男会认为对于自己的老婆可以控制和虐待,有分手和诋毁的权利。

是的,施暴者常见的一些心理状态有自卑、猜忌、支配以及偏执。家暴者的确会从殴打配偶,控制虐待配偶的过程中获得支配感和认同感。

家暴是“窝里反”。这是说家暴者对外能力不突出,只对家人耍横。咸阳家暴事件的施暴者是小领导,知情人却说他在公司唯唯诺诺,小聊可以认为,这个人家暴基本上是在通过家暴获取自我认同感和支配掌控权,在公司工作时的“唯唯诺诺”加剧了其内心的自卑,找回自信的方式是通过家暴这种扭曲方式。

为什么会形成家暴心理?

施暴者往往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惩罚或否定,养育过程中家长往往过于严厉或过分干涉,这样的成长环境会让人的自卑、猜忌心理形成,通常在长期被控制或有暴力行为的环境中成长,有样学样的习得了暴力手段,形成了暴力心理。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这个咸阳家暴事件中窥见一些细节,施暴者的母亲,也就是受害人的婆婆似乎对家暴这个场景习以为常并不阻拦冷眼相对,可以说明在施暴者成长环境中这样的施暴行为似乎是合理的。

展开全文

受害方的心理特点是怎样的?

与施暴方的掌控相比,受害方往往低自尊,过度关注他人感受,长期委屈压抑自我,不擅长甚至惧怕表达自我,迎合讨好他人以获取价值和认同。由于施暴者往往会陷入循环模式,其中会有懊悔期,常常表现为家暴后立即道歉,由于这样的道歉获取了受害方的信任,愿意相信对方不是个坏人,施暴者暴力行为再次出现,受害方继续在忍受暴力,原谅中反复遭受折磨,容易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或者“家庭暴力综合征”。

为什么被家暴方许多人会反复原谅施暴者?

首先,施暴方会有循序渐进的施暴过程,一步步从精神方面进行打击,削弱受害者的自尊,降低ta的自主思考能力,再逐步发展为肢体方面的施暴。这个过程中,受害人很可能丧失自我,否认并淡化矛盾,最终原谅施暴者。

其次,我们也知道现在这个婚姻政策,分手要比之前困难得多,很多时候受害人显得孤立无援,在求助过程中遭遇挫折,施暴者有恃无恐,最终受害人放弃抵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施暴者是具有循环模式的,每次都会经过五个心理阶段:形成期、顽抗期、懊悔期、追究与承诺期、蜜月期,直到下一次暴力行为的出现。

所以“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这个说法是对的。家暴者的性格特点往往是冷漠、易怒和缺乏同情心的。不要相信施暴者在懊悔期的道歉和承诺,他是无法无法体会到受害人的痛苦的。

如果大家在亲密关系中,发现对方情绪不稳,经常失控,总表达对你的贬低,在你为被对方一致的时候遭受到对方责备之类的情况,一定要引起警觉,及时止损,以免遭受暴力侵害。

好啦,小聊就先写到这里,如果大家觉得小料说的有道理,就请给我点个赞和关注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