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说青岛是文化沙漠?这话值得商榷!
看到一篇论述青岛是文化沙漠的文章(以下简称“文化沙漠”),文章说:“无论你有什么复杂的感情,都要感谢德国人。我们今日很难判断,如果不是发生在鲁西南的巨野教案导致的1897年德国军舰对胶州湾的入侵,岛城现在是否依然是一个因为海防需要而仓促设立的关口。可以肯定的是,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青岛”才深印在中国的版图。并且德国人在规划城市的初期,对山形地势、自然环境都做了周密的考察。可以这样说,青岛能够有现在的种种风姿意趣,与德国人当年的苦心是密不可分的。”
我不认可如此说法,巨野教案是满清政府屈从于德国政府的压力,捕杀了当地的作案民众不说,还同德国政府签订了租借胶澳(青岛的前身)99年,建设一条胶济铁路,并在铁路两侧30里范围,允许德国具有开采矿产权的不平等条约,德国人看重的是坊子和博山的煤矿。想想看,当地民众杀了两个德国传教士,已经惩处了杀人犯不说,还要掠夺半个山东,掠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现在提出要去感谢德国人,为德国人歌功颂德,我们青岛人对得起山东的父老乡亲吗?100年后的青岛人(不知作者是不是青岛人),只是因为多了几座德式建筑,一条掠夺山东的胶济铁路,竟要本末倒置认狼为友,甚感荒唐。
至于说“青岛是个适于生活的城市,只适用于海边一线。而最好的地方还是八大关,今天的爱美的新娘们还能找到一个可以拍摄的地方,那是人家老秦市长(是否应该是沈鸿烈)30年代的功劳。而改革后这么多年来的建设,也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工程,似乎也只有个五月风的雕塑。最要命的是很多城区街道上连大一点的树都没有。到了北部,更是糟糕的很。尤其站在重庆路上看沧口,十几个大烟囱的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让什么宜居城市成了讽刺。青岛的建设是镶着金边的大抹布,青岛的文化则称的上是文化沙漠。”
此话更有些偏颇,青岛市是2007年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十个城市之一,不是青岛人自己认定的,专家们也不仅仅是看到八大关和沿海一带的住房,沧口和城阳人们居住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没有大烟囱,就没有大工业,机械制造离不开大烟囱,工业发达的美国也有大烟囱,笔杆子是写不出GDP来的。只居住不生产的城市,世界上还很少见。
“文化沙漠”把青岛人说成是“目光的保守,瞧不起别的地方的人”,“它的精致小巧和城市历史的短暂又难免使其缺乏文化的底蕴。”作者假若是个青岛人就应该回去问问你的父辈,青岛是个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建市后的大量劳工多是来自青岛周边农民,经商做生意的大多是江浙一代的南方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岛人,说话的口音还能听出带有他们祖籍的腔调。直到现在,各种经商的生意人经营着各种行当,新移民仍然蜂拥而入,谁能说青岛人瞧不起外地人呢。
“文化沙漠”引举了几句三十年代曾经居住过青岛的文化人评论青岛的言论,这是他们的自由,但他们总是不远千里来到青岛,住在青岛,又怎会滔滔不绝的讥讽青岛没有文化底蕴,那他们来青岛干吗?来挑毛病吗?据我所知,在国立山东大学任过教的教授就有老舍、蔡元培、胡适、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杨振声、郁达夫、臧克家、萧红、萧军、童第周……青岛在当时俨然是“新月派”的天下。他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著作(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还留下了很多赞美青岛的文章(作者应该知道)。辛亥革命之后,大量满人涌入青岛。王度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他写的《卧虎藏龙》在青岛轰动一时。“文化沙漠”的作者怎能借用死去名人的只言片语侮辱青岛没文化呢。
“文化沙漠”说:“实际上这样的状况到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根本改变。就说语言,那人人一口青普也确实满足不了谈话这一最低限度的要求,尤其是跑到电视上去说的时候。”“近年来更多的是出了几个演员,作者以为,几个荧屏上的俊男靓女不但不会增加青岛的文化味道,还会跟更让年轻人具有浮躁之气,什么选秀选美风气大盛,更多的家长想让孩子一夜成星,而娱乐圈的种种风气还能好的了么,烟台的范明星不就是曲线上台么。”按说说方言是最不应该受到指责的,广东人可以不说普通话,他们还有客家话电视节目和客家话广播;上海人可以说“阿拉”,上海也有自己的沪语电视和沪语广播,为什么偏偏青岛人不能说青岛话,青岛人说青岛话就成了老土,就成了“文化沙漠”。黄勃的多部电影都是用了青岛话配音,没有谁说不好听。说普通话是为了方便交流,说地方话就会感到亲切,把说青岛话视为“文化沙漠”确实有点心理沙漠了。至于说到青岛出了“几个”演员,不但不会增加青岛的文化味道,还会更让年轻人具有浮躁之气,这大概就有点嫉妒心了,青岛不是出了几个演员,而是出了许多演员,正是由于青岛具有文化艺术的底蕴,每年全国各大影视戏剧院校都会专门来青招收学生,我想这应该是文化波涛还是文化沙漠,不必多说了。
展开全文对文化沙漠的问题还想谈点自己的看法,文化不仅仅是有多少书本知识,也不仅仅是出了多少个有文化的人,出了多少本流芳千古的书,更不是全市人都要说普通话。按现代词典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青岛作为一个没有古老历史积淀的一百余年的新兴城市,尤其在前五十年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蹂躏,阻碍了她的发展。但是她有因收回青岛闻名全国的“五四运动”,有当时老一辈领导人刘少奇亲自指挥的以四方机厂等铁路工人组织的大罢工(作者应该去看看青岛红色教育基地),有青岛几大日本纱厂工人组织的声援上海纱厂工人运动震惊世界的“五卅惨案”。
经济上,20世纪初,青岛诞生了中国第一瓶矿泉水。、哈德门香烟这些牌子至今还如雷贯耳。解放前,青岛电话局的电话门数仅次于上海,青岛是公司在中国的灌装基地之一,青岛与上海和天津并称纺织业的“上青天”。
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后,青岛出了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一系列著名品牌,青岛啤酒、青岛港务局、动车组生产线,怎不为青岛的文化而骄傲,许多骄人的成绩名扬全国,从何说起青岛是文化沙漠?
青岛有创世界第一装卸速度的吊车班长、劳动模范许振超,有爱憎分明雷锋式的好的哥李高令,有代表全市献爱心、弘扬精神文明的“微尘”、“红飘带”。今年北京奥运会把奥帆赛的举办权交给青岛,是北京奥组委的信任,也是国际奥林匹克的信任,在这个时候说青岛是文化沙漠,是不是就有点剑走偏锋了。
同时我也应该承认,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文化,都有它的不足,青岛也不例外。假若用哈哈镜或带着有色眼镜看一个地方文化,就会走形扭曲。“文化沙漠”的作者既然选择在青岛发展,就应该全面了解青岛,也希望和感谢能给青岛有所贡献。
就不一样,那有怎样!邦百伦潮童!
就不一样,那有怎样!邦百伦潮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