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鲁迅谁人不知,《狂人日记》、《阿Q正传》唤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国人麻木的神经,他是近代著名的小说家,思想家,五四运动的旗手。
而清华三巨头之一的陈寅恪,和鲁迅相反,他是一个研究国学的大师,不参与各种社会论战,埋头做他的学问。
同为清华三大巨头之一的梁启超这样评价他:“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和鲁迅两人曾经在日本同窗两年,但是陈寅恪却只字不提,到了晚年他才说出真相。
名门之后,家学渊源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获曾国藩的赏识,曾任湖南巡抚,晚年支持戊戌变法,是“陈氏五杰”之一。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陈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绵延不断。
陈寅恪自小聪明,在家塾中接受了四书五经的传统文化教育。祖父去世之后,父亲自办学堂,不仅教授国学,还有数学、英语、绘画等新学,聘请名师,采用了现代教育的方式,在这里陈寅恪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又扩大了眼界,在学堂里他就开始学习日语、英语等。
1902年陈寅恪和哥哥一起去日本留学两年,但因为患腿疾,不得不转回国内的复旦公学读书。1910年,他自费出国留学,去过德国、瑞士、法国等国家,他不求文凭,只求学问。
1918年他获得国家奖学金资助,游历美国哈佛大学,在那里学习梵文,之后又去德国学习东方古文字学,各种语言工具熟练地掌握,让他可以更好的学习西方文化历史。扎实的国学基础加上对西方文化历史深刻的研究,他成了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
之后陈寅恪回国受聘清华教授,当时他是清华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齐名,他课上讲的内容是其他人绝对没有的,他的学问备受推崇。
陈寅恪的课,连清华的老师每节都要听,吴宓当时是清华文史研究室主任,他也是一节课都不落下。任何文史方面的问题,大家都会去请教陈寅恪,他被称为活字典。
一心向学,品格孤傲
陈寅恪身体一直不好,1937年他的父亲因为抗战爆发,绝食而死,他悲伤过度,眼睛视网膜脱离,导致他一只眼睛失明。作为一个靠眼睛做学问的人,看不见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但是他靠着一只仅能看见光亮的眼睛,写出了煌煌巨著。
抗战期间陈先生颠沛流离,双目几乎失明,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专注于学问,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在抗战期间完成的,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内心清高,特立独行。
陈寅恪研究的是国学,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问上,对于外界种种的文化思潮不感兴趣,他一直遵循着自立精神自由思想,谦逊待人,从不不哗众取宠。
陈先生为人很谦逊,和傅斯年、朱自清等清华的教授关系比较近,他们都是一心研究学问的人,当时社会上对于国学大有批判打倒,认为这些都是糟粕,但是国学是中国学问之根本,研究中国问题不知中国历史该如何下手。
陈寅恪是一位君子,如同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他有气节,爱国。他有机会去国外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他在抗战艰难时期依然从英国回国辗转到了香港在香港大学任教。抗战胜利之后他再次受聘牛津大学,1949年他请辞回到国内。
鲁迅和陈寅恪,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1902年,陈寅恪和哥哥陈衡恪一起去日本留学,在那里他们遇到了鲁迅,陈衡恪和鲁迅年纪相近是好友,而陈寅恪比鲁迅小了九岁,自然是一个小弟弟。
他们在日本相处不错,那个时期陈寅恪年纪太小,只有12岁,和鲁迅的交流自然不会那么深刻,两人的兴趣也不一样,之后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彼此是相互欣赏才华的,惺惺相惜,之后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之路。
鲁迅和陈寅恪是民国两种类型的文化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是万众国民的思想启蒙者,他参与各种文化论战,启迪明智,他要打破旧文化,他开创了白话文小说的创作,开创五四的新文化,让中国的国民不再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
陈寅恪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他学贯中西,他会多国语言,包括梵文、巴利、波斯、突厥等稀少的语种,他的研究包括古代的政治思想,佛学,宗教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历史的研究。
在五四之后,这些故纸堆中的学问是新文化运动要打倒的,因此他在青年一代的心目中就是一个腐朽的学究。
两人同样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在日本时鲁迅曾经开玩笑地对陈氏兄弟说,“你们兄弟读起书来,都是不要命的,过目不忘且聪颖。”
陈寅恪答道:“你的眼睛一直盯着文学。”从那时起,他们就走上了不同的学问之路和人生之路。
晚年陈寅恪在中山大学执教,被人问起与鲁迅先生的关系。
陈寅恪先生是一个低调有原则的人,不想蹭鲁迅先生的热度,一般场合从不提及自己和鲁迅的关系,他们两人之间在学术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只是方向不同,但都是为了中国的发展。
陈寅恪先生不提及他们的关系,并不是他们之间关系冷漠,而是他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在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中他回应了少年时期和鲁迅先生的情谊,可见他还是十分看重这段情谊的,他也非常尊重鲁迅先生。
小结:
鲁迅和陈寅恪的学问和思想不在同一个维度,研究的方向也不同,两人是没有相同话题进行交流的。两人的学术定位不同,观点不同,但是不涉及人品,学术和个人感情不冲突。
鲁迅和陈寅恪都是大学者,他们虽然研究的学问不同,但是骨子里是一样的,硬气,有尊严,有担当,都是爱国者,都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