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禅让制”往往应该是一种和平的权力交接仪式,然而纵观整个历史就会发现,每一次朝代更迭都伴随着无数的腥风血雨,白骨露野,“禅让制”同样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和平。

夏朝正式建立之前,中华大地上是以原始部落的形式存在,而部落联盟的领袖则通常是由各部落的首领推举选出,这种看似民主的选举方式,实则也是各部落首领背后力量的比拼。

帝尧出生于黄帝世家,他的父亲便是五帝之一的帝喾(kù),尧出生后便在其外祖父伊祁氏家长大,十岁的时候才回到父亲身边,十三岁便有了自己的封地,之后前往自己的封地生活。

等到帝喾去世后,长子帝挚代而上位,但是由于帝挚不善于处理政务,便将领袖的位子禅让给了他的弟弟放勋,也就是尧,择贤明者而禅让便是从此时开始。

到了尧统治时期,出现了新兴的后起之秀,这个人曾经同时被四个部落首领推荐,可见其背后的支持者众多,便是后来的舜。

舜为有虞氏,属于东夷部落,其祖上也曾担任过上古部落的联盟首领,到帝喾继位后,一家子才成为平民,尧担心这位后起之秀势力过大,便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

此时,尧的儿子丹朱也在父亲虞舜的禅让下称帝,但是不久后,便被拥有借助多方势力支持的舜打败。

现有的考古曾发现,尧城毁于战火,几乎可以证实舜是以暴力手段登位。舜登位之后,便将丹朱放逐在丹水。

在舜统治期间,夏后氏实力强劲,恰逢当时洪水肆虐,舜便命令夏后氏的鲧(gǔn)治理洪水,因采用围堵之法,虽缓解了中原的洪水势头可水量却越长越高,舜便以此为名将鲧杀死。

之后又让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可没想到大禹采用疏通政策,解决了水患,让无数部落归心,之后的大禹凭借自己的能力,迫使舜不得不禅位于大禹。

而舜对于大禹来说可谓是杀父仇人,官方记载舜死于南巡途中,其实也有可能是大禹追杀舜至南方,导致舜及其两位妻子死亡,而在《竹书纪年》则记载,大禹放逐舜到苍梧,最后死在野地。

大禹虽然禅让与伯益,可最终登位的却是大禹的儿子启。

在《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便是以伯益执政,而以启为吏,虽然大禹碍于禅让制以及平衡各族利益而选择了伯益,但是却为自己的儿子启留下了实际的权力。

伯益技不如人,被夏后启夺去了位置,也只能说是技不如人,启夺权后,由于打破了当时的政治传统,便引起了其他部族的不满,启借助其背后夏后氏的强悍便顺势开战。

取得胜利后,便名正言顺地从“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而禅让制的出现,也为后世的谋朝篡位者提供了一个极为优秀的借口,比如三国时期的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而魏元帝则禅位于司马炎。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对于上古时期的事情多是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测,或许是现实太残忍,所以才会幻想一个美好而和谐是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