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黄梅戏的朋友,都知道王少舫和严凤英都是建国后黄梅戏第一代核心重要演员。

王少舫(1920年-1986年),江苏南京人,祖籍河北,早年习京戏,建国后为了发展黄梅戏,改行到黄梅戏。他的音质素雅,朴实清妙,属于上乘。

芜湖初遇

严凤英第一次遇到王少舫还是在芜湖落难时期。当时严凤英刚刚从青阳土匪郑魔头的魔爪中逃出,下榻在一个名为“春来”的客栈。在那里,严遇到了王少舫,当时严非常钦佩他的嗓音和舞台底蕴,王也喜欢严,彼此兄妹相待。

然而有一次严凤英把自己的家世告诉了王少舫的母亲,王母不喜欢严,并督促王少舫疏远严凤英。

王少舫生性木讷,家规森严,只好随母,疏远严凤英。

剧场竞争

刚解放的安庆,虽然失去了省会地位,但是因为有水运,码头依然热闹,人们有空依然上岸听戏。

当时影响最大的有两个剧场,一个是民众剧场,里面一大批一流演员,如丁永泉、丁紫臣、丁翠霞、潘泽海、王少舫、王少梅,注意,王少舫也在其中。而另一个剧场是群乐剧场,里面主要演员就是刚刚从南京请回来的严凤英。

由于严凤英的加入,群乐剧场的收入和人气很快超过了民众剧场。两家竞争,甚至有人出了决斗的主意。

这个时候严凤英出了主意,不能这么干,好不好应该凭实力。一场争斗被制止。

后来大观亭剧场和群乐剧场合并成胜利剧场,那儿成为安庆市民心中的文化中心。

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剧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开启党领导下的戏剧改革事业。新成立的安庆黄梅戏剧团成为严凤英和王少舫合作的基地。

严凤英继续把王少舫当大哥,倾吐自己在旧社会压抑的心声。王少舫依然老实木讷,倾听、理解严凤英的痛苦。

从此他们一起合作了《蓝桥会》《打猪草》《天仙配》《夫妻观灯》,黄梅戏从此传唱大江南北。王、严也成为一对经典搭配。

时代乌云

1966,乌云再起。文革爆发,漫天飞舞的是大字报和各种人身攻击。严凤英也成为众矢之的。

1968年4月5日,《红安徽报》发表汪某执笔的社论,抨击严凤英等围攻江青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这纯属子虚乌有之辞。

次日,严、王被造反派提审。造反派采取隔离审查的办法,要求严、王各自交代对方的问题,这是造反派的常用伎俩和奸计。

耿直好强的严凤英不屑一顾,既不认错,也不交代别人。

当严凤英声称自己的清白可以由王少舫证明时,造反派拿出了王少舫的大字报,里面说严凤英如何攻击《智取威虎山》。

晴天霹雳!严凤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哥——王少舫竟然写下这种“证明”。

稍稍安定之后,严慢慢明白,造反派的威逼,王少舫的懦弱,憨厚老实轻信,导致他写下了这张证明。

造反派继续威逼利诱严,然而严依然岿然不动.

1968年4月8日凌晨5时25分,严凤英香消玉殒,“畏罪自杀”。造反派当场对她开肠破肚,搜查“发报机”。

同年5月21日,年近8旬的丁永泉被批斗致死。

王少舫、陆洪非等继续接受批斗.

恢复名誉

春风化雨,改革开放。

1977年12月19日,胡耀邦开始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开启平反工作。

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为严凤英举行平反昭雪仪式。

安徽省黄梅戏大剧院,飘着时白林作曲、赖少其作词的《落花曲》:

十年落花无数,何来锦囊,亦无埋花处。花在泪中难为土,举起招魂幡,犹有伤心处。春满江淮花起舞,燕子已归来,君在九天碧落处。

1978年8月31日,严凤英骨灰安落安庆菱湖公园。

少舫飙泪

随着严凤英的平反,《天仙配》这部戏也得到了平反,重新走上舞台。

当王少舫走进化妆室,身边的“七仙女”已经不是那个严凤英,回想起当年与严凤英一起化妆的情景,王不由得老泪纵横,痛哭不已.

当演到《分别》时,七仙女离董永而去,舞台上的王少舫凄苦地喊着“娘子.”声泪俱下,伏倒在舞台上,浑身颤抖,很久才立起身来。

那张大字报,成为压倒严凤英、也成为压倒王少舫的最后一根稻草。

1986年7月19日凌晨,王少舫走完人生,终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