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人对于犹太人的认识,可能还是源于教科书中二战时期悲惨的遭遇,或是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市井形象,善于经商、智商发达、笃信宗教,这大概就是普罗大众脑海中对犹太人的形象塑造。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录犹太人在德国遭受的悲惨遭遇归于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排斥犹太人是欧洲自古以来的习惯,或者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宗教问题带来的敌视

早在公元前由于犹太人的聚居地耶路撒冷被攻占,大部分犹太人跑到欧洲地区。

虽然犹太教和基督教本属同源,两教都是诞生于圣城耶路撒冷,但是先有犹太教后有基督教。犹太教信奉的是《旧约全书》,基督教信奉的则是《圣经·新约》。

基督教为了讨好罗马帝国,竭力诋毁和攻击犹太教,制造迫害和污蔑犹太人的舆论。

不仅仅如此,基督教会同时还在宗教活动中大肆宣传排犹、反犹言论,煽动教徒对犹太教和犹太人的仇恨。这种情况下,欧洲地区普遍有了敌视犹太人的情绪和习惯。

政治与经济上的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排斥宗教异己的最基本因素外,还存在着政治上、经济上、种族上、地域上等等其他因素影响着欧洲人对犹太人的观感。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冲突就在国家政治上体现出来,犹太人宁愿被驱逐、宁愿死亡,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于是有些受制于基督教的国家或是国王,打着捍卫国教基督教的纯洁性的口号,开始驱逐和屠杀犹太人。犹太人成为欧洲国家政治上的出气筒和政策失败的替罪羊。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犹太族本身自身的原因导致

。犹太人在流亡世界各地中选择经商这一条路,他们在执行借贷关系时非常严苛,对于金钱利益十分计较,或许就是犹太人这种“不通融”的经济利益观念和行为,导致欧洲人把犹太人认定为吝啬鬼、奸商。欧洲人为了找回场子也用尽各种方法抑制犹太人的商业贸易,如此反复,矛盾自然激增。

另外,犹太人十分排外又过分团结。犹太人对于异族人十分排斥,而他们在流亡欧洲的过程中也仍未改变这种习惯,不愿意与当地人交流和通婚,自发地结成团体,试问哪一个国家愿意容忍在自己境内,存在一个这样排外而团结且有些富裕的团体,如此看来有些国家驱逐犹太人也有合理的理由。

然而不得不佩服的是犹太人的坚毅,欧洲长达千年的迫害没有断绝犹太人的根源和传承,犹太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仍没忘记复国的愿望,终于在1948年建立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犹太人持续一千多年的流亡或许到此得以终结。

如今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迫害已经成为过去,双方和睦相处。不过值得警惕的是种族主义在现在仍存在于某些国家、某些团体与某些人心中,需要以犹太人在欧洲的过去为警惕,防止种族主义在现代社会以一种更邪恶、破坏性更大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