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常用“杏林”一词来代表医药界。人们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词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很多医学者还自居为“杏林中人”。近现代的些医药团体和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那么,“杏林”为何能成为医药界的代名词呢?

据史学家考证,杏林代称医药界是源于三国时期道医董奉的故事。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此三人合称“建安三神医”。董奉有不少传奇般的事迹,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据晋朝葛洪编的《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等杏熟了,不需拿钱买,只需装一盆米倒入他的米仓,便可自己换取一盆杏。米仓中的米又被董奉拿来救济清贫的民众。为了感谢董奉的善举,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董奉去世很多年后,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他。许多药店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以暗喻其店重视医德。“杏林”也逐渐成为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