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乔治·卢卡斯拍摄了影片《星球大战前传II:克隆人的进攻》,电影本身并非大师杰作,但它绝对算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完全以数字形式拍摄,分辨率为1440×1080,然后进一步被裁切为2.35:1的宽高比。这意味着最终影片的垂直分辨率不超过817像素点。卢卡斯当时可以用他想要的任何摄影机,甚至包括IMAX摄影系统,但他并未那么做。
不论人们对最终影片有何看法,它在当时都充满争议,作为一部用高清摄影机拍摄的大片,影片最后呈现的有效分辨率细节与胶片比没有明显优点,而且当时的流程也在摸索阶段。尽管当时的人们对数字摄影机不是那么认可,不少人也会用各种眼色关注那款摄像机,但事实胜于雄辩这部影片仍然很不错。
而且即使以前被认为有各种bug的索尼F900摄像机,销售量也很多。
我们在此并不讨论大分辨率的各种优点,也不讨论“内容为王”的老话题。相反我们想指出的事实是,乔治·卢卡斯的做法表明分辨率不是唯一判断摄影机的参数,对分辨率吹毛求疵并无意义。很多在YouTube上的对比,比如对GH5S,BMPCC4K等产品的苛刻比较,说实话只是键盘摄影师的一个话题,实际拍摄的团队可能根本不在乎那么多吹毛求疵的细节。
因为影视是一个系统,不是摄影机就能决定一切的。除了摄影机,也有灯光,有后期,当然好的摄影机有优势,但这不能决定整个视频的质量。
现在网上总有人以为技术产品要完美无缺,但发布的机型总是很不巧的少了那么一些让他期待的参数。但实际上,这些机型的销量可能都不错。事实证明,如今你买到的几乎任何4K摄影机包括微单,都远比2002年用来拍好莱坞数字大片的高清摄像机好得多。更不用提卢卡斯还用一台HDC-750摄像机拍摄了部分《星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的画面。
在YouTube上,我们看到充斥着大量GH5,BMPCC4K和ALEXA摄影机的比较测评视频,甚至不同等级的摄影机都能对比。虽然测评内容很有趣,但大家不要忘了这些新款与旧款摄影机的价格。
除开价格谈画质就是耍流氓。因此刻意挑剔图像里出现的些许噪点,或指点某个镜头里的高光处理方式,便显得有点小题大做。
当然,如果制片有足够预算让我们如此苛刻,可能大家都很乐意,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经费有限。我们可以尽力了解自己使用的设备,做各种比较测评,但在实际拍摄中,对各种微小细节吹毛求疵并不值得。有这时间,用来琢磨布光可能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