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荣国府,能获得王熙凤和贾母的认可,不仅仅是会做人。
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每个人,都对其中的刘姥姥有很深的印象。即使不喜欢、也不认同刘姥姥的某些言行。但对于一个“弱势群体”的老太太,大家天生就抱有一种怜悯之心。
但是,客观地来分析的话,我们或许也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姥姥来到荣国府,获得了王熙凤和贾母的一致认可。
如果说,第一次进荣国府,刘姥姥获得的20两银子还有侥幸的成分的话,那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就可以说主要凭“真本事”了。
如果大家没有忘记的话,刘姥姥第一次来的时候,差一点连大门也没有进。所谓“侯门深似海”,更何况荣国府这样的公卿之家、还是贵妃的娘家?
虽然后来几经辗转进了门,最后也确实拿到了王熙凤的20两银子而满载而归。但整个过程里,我们还是能读到刘姥姥深藏起来的无奈——如果有一丝可能,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如何会放下最基本的尊严不要来“打秋风”?
但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如果真的仅限于此,那么,世界上那么多贫苦人,刘姥姥的人生阅历也好、处世智慧也罢,都绝对不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为什么就仅刘姥姥一人能够成功呢?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在分析刘姥姥成功的时候,都会更关注于刘姥姥自身的表现。也就是那些能看到她内心活动、并能与后来的成功有明显关联的地方。往往忽略了那些藏在暗处、却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刘姥姥的一言一行的细节。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就是刘姥姥的出身。或者说,是刘姥姥的家世背景起到了很大作用,才能帮助刘姥姥在荣国府里如鱼得水、最终获得成功。
可能会有人说,刘姥姥有啥家世背景?不就是一个乡下老太婆吗?要是有什么了不得的背景,几十岁的人了,还需要拉下一张老脸来贾府“乞讨”?
虽然英雄莫问来处。但我们切莫忘了,每个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有他自己的家世背景。刘姥姥再卑微,也有自己的娘家、夫家,也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圈子,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刘姥姥的家世背景如何?在《红楼梦》里并没有详细介绍。仅仅是以旁白的方式蜻蜓点水般说了几句。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刘姥姥的女婿狗儿,是王成的儿子,而王成则是早年和王夫人娘家王家同宗。
从这个非常不起眼的细节,我们大致猜测一下刘姥姥的家世渊源。
王成能和金陵王家同宗,即使血缘疏远,但同在京城而能认祖归宗,一来,王成必定有几分心机;其次,王成的家也应该略有资产(当然,是和金陵王家比起来的略有)。
最后,和王家扯上关系后,后来对王成是应该很有帮助,可以说,一段时间里的王成,至少也能算是中富人家。
而古人婚姻最讲究门当户对,刘姥姥能和王成结为亲家,必然不是什么揭不开锅的贫苦大众,再不济也应该是个小康之家吧。
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曾经的阅历尚在。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刘姥姥来到荣国府之后,并没有过于明显的怯场。有的只是一种谨小慎微、但似曾相识的不安。
这也才能保证,在和王熙凤、贾母这样的上层人士打交道时,不至于失了基本的礼数。我们可以看到,刘姥姥数次来到荣国府,基本没有什么越礼的地方。
对贾府来说,穷亲戚并不是最大的障碍,但穷亲戚如果还不知礼数,显然是没有心情让他接近的。
因此,刘姥姥三次来到荣国府,每一次都能皆大欢喜。她几十岁的人生阅历确实不能忽视,她骨子里的处世智慧,让她能观察大主人们的心理变化。
但她曾经湮没在人们记忆中的家庭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刘姥姥从小到大从来就生活在贫苦之家,即使再如何会做人,也是不能做得这么完美的。